Monday, September 21, 2009

第一堂環工課

我是環境工程的學生。一星期二十六節的課,卻只有一節是環工的概論課,其餘都是基礎化學生物微積分。習武大概都得從看似無關痛癢的基本練起——一年級就是一年級。

選擇環工自然對環境議題情有獨鈡。大學課程未排上,只好從課外多看多想。

早前念中學的時代Global warming(溫室效應)是常見,也是常忽略的名詞,感覺就像報章媒體假專業的字眼。長大后稍微留意到Global warming沒那麽流行了,當紅的是Climate change(氣候變遷)。

文字的轉變是漸進式的,沒用心注意的話,自然會把兩者畫上等號。實際上,從字面直譯Climate change的範疇就要比Global warming廣泛得多(氣候climate至少包含氣溫、雨量、風)。這細微的變化也許可以解讀為,學者們逐漸意識到,我們面對的不再單純是更熱,滴更多汗。

氣候變遷的科學,往往過於學術,也帶有強烈的假設性,預言性,比如説: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380ppm時,氣溫會上升幾度,冰川會溶解多少,海水會淹沒多少土地。學術報告處於對未來的預估時,難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爭辯,修正些對一般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數據。

想把自己套上綠流行的新手,往往會搜個綠網,追蹤綠聞,然後赫然發現,綠聞怎麽看起來好像重復了又重復的,就放棄了。

第一篇寫和環境相關的課題,不想陷入太沉悶沉重。從攝影藝朮開始好了:


(別怕,這顯然不是一個科學家在説教,看主講夠帥的氣質就知道是搞藝術的。)

James Balog 一個攝影師,在牛津oxford大學的演講Extreme Ice Survey(内容大致是從冰川的照片看氣候變遷),在成大也可以聼他們的講座,屌~

氣候變遷是什麽?有多抽象?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凴直覺說,最近雨多了,熱多了,風暴多了……
而南北極的冰卻不是直覺式的溶解ing。

James說,Ice is a place we can see and touch and hear and feel chimate change。

如果你還在懷疑氣候變遷的現象,又怕悶的話,可以直接拉到后半段。看看同一個地點,隨著時間推移,冰川溶解的速度,溶化的面積,感受那股震撼。

"Seeing is believing."

就這樣,這是第一堂自修環工課。

p/s:暑假有衝動想去看得到冰川的地方,有人有idea嗎?集思廣益中。

5 comments:

TeahHS said...

去忠光家就可以了,有企鹅的地方……

beng said...

最近看了Herzog的紀錄片:"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"。拍的是南極,但絕對不是拍企鵝。
荷索訪問駕堆泥機的哲學家,種蕃茄的語言學家,還問企鵝專家:有沒有同性戀和發瘋的企鵝?
感覺上南極住了一堆奇怪的人。

arain said...

很好,看來你真的是選對系,找到你自己最愛的學習對象。

如你所說,Climate change 是事實,而且是自然界必會發生的事情。只是近代的工業革命步伐加快,把這個Change也加速推進,所以難免會出現一些震惐人心的事情,如冰川快速溶解,氣溫離譜升高等。這些事情,如果不想出辦法子來解決,將來人類的居住環境,肯定會面臨更多問題。

你真的想去看看冰川嗎?聽說紐西蘭或阿根廷有這樣的地點,不妨去查查相關資料,不必到南北極(太遠了)。

張恒毅 said...

那紀錄片還蠻有趣的。希望圖書館找到。

之前就想過紐西蘭了,會認真構思下的。

Anonymous said...

我也很想近距離"摸"冰川...